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系部动态

戏文学子踏歌寻迹 笔墨浸染龙城烟雨——戏剧影视文学系2023级柳州采风记

来源:影视与传媒学院 作者:罗文莉 图片:戏文23级全体同学 编辑:张恒华 一审一校:常 凌 二审二校:陈 雷 三审三校:韦 铀 时间:2025-05-19 18:26 点击: 字号:【
 

四月的千年文化古城柳州,紫荆花缀满枝头。2025年4月13日至19日,在班主任常凌老师的带领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23级20位学子,如候鸟般栖落在柳州——彩调剧发源地、刘三姐故乡、工业之城和螺蛳粉之城。七日采风,我们以脚步丈量厚重历史与艺术的褶皱,用镜头捕捉民族的文化血脉,我们将课堂理论化为田野实践,开展外出专业实践教学学习,为下一步采风展准备作品,锻炼戏剧影视专业创作能力,传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


image.png

柳州龙潭公园合影


4月13日的第一站,在柳侯公园领略古典意境,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骤然跃入现实。古树、池塘、枝头鸟儿和湖底鲤鱼,唐宋文豪精神文脉隐秘其中,柳侯祠、三绝碑、柑香亭及罗池夜月,镜头捕捉之下是历史的活态传承,是人文与景观跨越千年的滋养。柳州的文思创作始于此,采风也始于此。从柳侯公园出来,接着考察柳州城墙遗址的文化痕迹,目光所及夯土裂痕,文创产品目不暇接,现代与古朴交织,同学们纷纷留下绚丽多彩的合照,记录下古韵景观的同时,将活力融入采风旅程。 

鱼峰山的晨雾未散,登上西南门石阶。广场上歌声如海,山歌的深厚基础在我们眼前展现,为歌仙留下的精神继承而深深震撼。刘三姐故居前仿佛山歌倏然惊飞檐角麻雀。虽然未开放,但是林间雀鸣混着人文的气息化作未来剧本中的一缕烟魂。山下巷弄里,市井百姓忙忙碌碌,人生百态的剧本就留在小人物的笑谈之间,一碗螺蛳粉、一声柳州话的亲切问候,胜过华丽辞藻修饰的千言万语。同学们被歌声吸引,被市井捕获,化作游行侠客穿行其间,城市的风貌在他们心中已变成故事的清晰脉络。


image(1).png

鱼峰山下考察对歌会


穿行柳州博物馆中,领略到了生态与人文巧妙融合的景观,简约又大气的场馆中有各时期柳州历史文物,丰富的蜡像与古画还有各种古生物的遗迹,透露着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柳州工业博物馆的钢铁穹顶下,我们凝视着五层楼高的老式机床。铁锈腥气扑面,镜头缓缓推移,齿轮啮合的阴影投在墙上,恍若巨兽脊骨。翻过一张张工业史书扉页,读到的是工业与科技发展的进步,是劳动者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初入龙潭公园,深入瑶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乐器馆,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让人眼花缭乱,在当地艺术家梁老师的介绍下,我们听到了最质朴最地道的民族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它们与山林鸟雀呼应,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根脉。音乐的魅力点燃了我们一行人,同学们纷纷尝试弹奏乐器,许多人甚至购买了据说能吸引深林鸟雀的鸟笛。翠绿包裹的龙潭公园生机盎然,有的同学甚至亲眼看见翠蛇盘旋。公园俨然一副生态盆景的雅态,令人感叹柳州不愧为“绿城”。


image(2).png

23戏文同学在欣赏少数民族乐器演奏


潜入白莲洞深处,五彩缤纷的光束劈开黑暗,钟乳石滴落的水珠在脚下石板上洇开,万年的历史的痕迹透过岩石的奇态印入我们的眼瞳。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貌承载着许多生物的遗迹,多种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恐龙和原始人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我们感叹生命的奇妙。在这个类似微观大自然的博物馆,我们宛如一队探险家,慢慢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灵感如烟花迸裂其中,发芽生长。

4月19日午后,我们这群“文化候鸟”平安归来南湖校区。回顾一周的外出实践采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查广西彩调剧发展情况和刘三姐溯源传说资料,学习和掌握彩调剧表演技巧和提高舞台表现能力;拍摄纪录片素材,学习摄影技术和导演技巧,探索影视艺术表现形式;收集一手资料,准备创作民族地方特色的戏剧影视剧本,提升剧作能力和创作水平;进行初步的广西民族艺术的科研工作,完成小论文。此次采风,深入锻炼了我们的专业能力,通过对广西地方文化的实地学习,增长了对传统非遗戏剧的知识;通过拍摄短片,掌握影视拍摄技巧;通过创作刘三姐相关的戏剧影视剧本,提升剧作水平和创作能力,发掘个人创作风格和特点。本次实践采风是到优秀民族文化之地熏陶、锻炼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难忘旅程,23戏文学子满载而归,奔赴当下,但热爱不止。



文字:罗文莉

图片:戏文23级全体同学

编辑:张恒华

一审一校:常 凌

二审二校:陈 雷

三审三校:韦 铀


打印正文
CF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