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学工>样板支部

新时代为何这样行——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红链之声﹒理响中国”系列学习文章
来源:影视与传媒学院 作者:文献整理:原雅鑫、王胜男 时间:2025-02-28 16:15 点击:44 字号:【
 

七十五载筚路蓝缕、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走出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积极建设“南湖红链”党建品牌,推出“红链之声﹒理响中国”系列学习文章:《新时代为何这样行》,解读中国发展的关键词,让党的治国理念,永远回响在我们积极奋进的道路上。

本期主题: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e7f0b511a21a499889236c91eea2217d.png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论的最基本范畴,生产力既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这里的“新”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其内在要求是创新。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聚焦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等层面的创新,核心在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创新。这些多领域、多层次丰富多样的“新”,正在引起一系列与生产过程有关环节的重要变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着力点和新的增长点。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这里的“质”主要是相对于“量”而言,是在量的增长基础上质的跃升,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强调生产要依靠知识力量、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和创新赋能以达到生产提质增效。从“物质”角度看,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对生产力的改善和提升;从“质量”角度看,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从“本质”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摆脱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依赖路径。“新质”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规律,其核心是以新促质、以质取新,其重点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将科技创新要素赋能现代产业以衍生新形式和新质态。

新质生产力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由生产要素内部及其之间以一定的结构组合而形成的有机系统,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三个关键要素上: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随着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新提升、劳动对象的新变化、劳动资料的新变革,三者之间的“质”的优化组合也发生了革命性重塑。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就在于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跃升。必须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围绕创新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变革,努力构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

二、为什么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

从技术经济的视角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呈现多点突破和群发性突破的态势,并不断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二是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加速,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并快速渗透至传统产业领域,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全面跃升;三是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已经并将继续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结构,社会制度体系将出现深刻调整;四是科技革命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已经确立,并加快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世界正在经历剧变。一是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世界经济发展较为低迷,预计2021—2035 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 3% 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可能进一步放缓,整体增速大约2%,低于过去 50 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数字化加速发展态势。二是全球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技术、数据、知识、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凸显,国家之间围绕关键技术、数据和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并呈现“东升西降”“新升老降”的趋势。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群体性崛起,日益成为研发和高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践回应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法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挑战,自主创新乏力导致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危机,叠加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全球产业链出现调整等复杂的国际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2]

三、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形态,它对生产资源的配置、创新要素的流通、技术研发的组织架构以及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应聚焦于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加速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这些技术能够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发展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来源。为此,我们需要完善国家科技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以及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我们必须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同时,我们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以及未来产业的有序布局,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顺利转化。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我们应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避免盲目跟风或泡沫化现象。传统产业同样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我们不能忽视或抛弃它们,而应注重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其他地区则应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

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我们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并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和供应链体系。同时,我们还需要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环境,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方面,我们需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的任务。为此,我们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我们还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方面,我们要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这包括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们还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此外,我们还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康凤云,邹生根.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与培育路径[N]. 光明日报, 2024-05-24(6)

[2] 于凤霞.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J]. 新经济导刊, 2023, 37(10): 20-28



文献整理:原雅鑫、王胜男

一审一校:丁 洁

二审二校:卫修明

三审三校:周 丽


打印正文
CFTC